问题标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庐山雾滕云要有庐山雾一般飘忽的笔墨,方能描绘出庐山雾那样飘忽的意境。我们从九江上到庐山,已是黄昏。经过一路的颠簸,从汽车上下来,我们发觉
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庐山雾
滕云
要有庐山雾一般飘忽的笔墨,方能描绘出庐山雾那样飘忽的意境。
我们从九江上到庐山,已是黄昏。经过一路的颠簸,从汽车上下来,我们发觉自己竟站在万山丛中一座如此繁华、现代化的小城的市街上,不禁有一种落在天上人间的惊喜之感。定晴一看,更奇的是就在这牯岭街上,在川流不息的行人中间,在我们自己脚下、眼前、身边、游动着、缭绕着一缕缕、一片片如纱似絮的雾,那样轻柔,那样自在,仿佛她是庐山的一名居民,晚饭后款款漫步街市,又仿佛她是庐山的主人,穿过街市行人前来,热情地欢迎初上庐山的旅者。
第二天这雾却变成了捉弄游客的淘气孩子。在浓雾漫漫中,我们游花径。我们寻花,花树迷蒙。我们觅湖,茫茫一片不见湖面。导游书上说,花径湖形状像一把小提琴,山泉注入,声若琴师拔弦,所以也称“如琴湖”。如今我们就走在湖岸上,一抹绿水就在脚边,穷尽目力,我们仍看不见湖的姿影,看不见那天籁和鸣的“小提琴”。雾呵,雾呵,多么可恶!偏偏障住我们的眼光。而那雾中的琴湖、琴韵,更加撩拨我们的想象。
我们到达神奇的天桥风景点时,云封雾锁,不知天桥何和。正搜寻问,忽见山谷对面,灰黑一片的雾霭中,隐约垂下一条淡白的带子,似雾,非雾,难道就是天桥?同行者说准是瀑布。浓雾之中观瀑布,多么奇妙!不见悬河跌落的气势,不闻流泉激溅的声息。飞动的,变得平和。喧嚣的,变得宁静。纱帐雾觳里的泉瀑,竟如此改了声态改了性情。
须臾雾散天开,景观陡转。片刻前混沌中原以为是高山深壑的,却是一条不大的豁谷。原以为是遥挂前川飞流三千尺的,却是数十丈外一注小瀑。原以为天水泻地,现在看到对山公路的小豁口是它的源头。跨上那环山公路,认清了公路豁口是花径湖的泄水沟……
我们面面相觑,哑然失笑。雾呵,雾呵,你这淘气的孩子,先时在花径观湖,你来了,带来了朦胧,似大煞风景,现时在天桥观瀑,你去了带走了朦胧,更大煞风景。真是来也可恼,去也可恼啊。
面对锦锈谷,谷中树石参嵯,历历分明,雾中观瀑的奇幻之美消失了。回首花径,湖上睛光渤滟,薄薄无隐,雾中观湖的绰约之美消失了。难道美只能与虚相生,不能与真共存?不呵,雾中的山容水态,并非虚空,它出现过,在我肯前存在过一次,在人类眼前存在过十百千次,它还有消逝,它在我们心里,也在我们身外,只不过现时被另一种美取代了。岂能因晴庐山之光艳,而认雾庐山之幽邃为不真?又岂能因云雾消散,而谓美亦退遁?对真与美的认识不应偏颇、庐山的直与美,都是客观的实在,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交替迭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是好诗,但东坡先生不承认从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视点看去的庐山,也自是庐山真面目,这和我们以为云环雾襄中见不到庐山真面目一样,犯了点审美认识的错误。
莫怪庐山雾,她不是淘气的孩子,她是活泼曼妙的庐山美容师。她没有煞风景,她为风景增色。她来也可喜,去也可喜。她不是用轻纱笼住我们的双眼,逗我们和庐山捉迷藏,她是机智敏慧的导游者,引我们去感受庐山的诗意与哲理,并且为我们指迷。
【注】①觳(hú):有皱褶的纱。
(选自《散文》1980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二段画线的句子是对庐山雾的描写,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好处?(4分)  
小题2:第六段中加点的“似”和“更”表达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小题3:第七段中为什么说雾庐山“它的生命短暂,它的生命永恒”?(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庐山雾“为我们指迷”,结合全文说说,庐山雾为我们指了哪些“迷”?(6分)

安维嵘回答:
  小题1:说雾是庐山的居民,表明雾在庐山随时随处都会出现;说雾是庐山的主人,表明雾和庐山一起构成一种美丽而独特的风景,随时等待人们去观赏。(2分)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把庐山雾写得形象生动,富有吸...
查看更多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