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初二历史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明祖国近代日新月异,不断走向富强
问题描述:
初二历史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明祖国近代日新月异,不断走向富强
任苹回答:
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进入近代以来,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男子服饰的变迁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女装的变迁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接触西式服装之后,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脱离了原来的式样,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0世纪下半叶,男女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民众服装趋于单调.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由封闭走向开放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查看更多
八字精批
八字合婚
八字起名
八字财运
2024运势
测终身运
姓名详批
结婚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