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英语翻译秦氏嘉庆本注:此言用臣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准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司之.房立中本译: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陈
问题描述:

英语翻译

秦氏嘉庆本注:此言用臣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准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司之.

房立中本译: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

陈蒲清本译:前进,后退,向左,向右,都要坚守上述方法.

在上述注译中:一是将“进退左右”解读为用臣之道;一是将“进退左右”解读为方位选择.谁正确解读了原文,为什么?

沈明威回答:
  这句原文与上文“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有关.从语法上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与上文构成三分句联合复句.其中:“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构成并列复句.与此又与“进退左右,以是司之”构成...
常远回答:
  既然“进退左右”是指使用“圆”和“方”这类方法的沿继,而“以是司之”是指使用“圆”和“方”这样的方法控制这些事,那么,你能不能举例说明类似的情况,也就是如何应用“圆”和“方”的方法来达到进退自如和左右逢源的境界,又如何应用“圆”和“方”控制这种境界?
沈明威回答:
  其实,《左传》、《国语》、《战国策》等都有不少实例。这里例举一、二:一《战国策·昭献在阳翟》战国时期,楚国的相国昭翟到了韩国的阳翟。东周的周君为了显示周朝天子的恩德,派相国到阳翟去迎接昭献,因涉及礼仪问题,相国不想去,并托苏厉帮忙游说东周君取消这条命令。因为涉及礼制,于是苏厉就应用“方”的方法游说东周君。见到东周君后,苏厉对东周君说:“过去楚王与魏王相会时,您曾派陈封到楚国去迎接楚王,同时又派向公到魏国去迎接魏王。而当楚王与韩王相会时,您也曾派许公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韩国去迎接韩王,而这些人的官位都在相国之下。现在昭献并非君主,而您却派相国前往迎接,如果楚国的君主来到阳翟,那么您派谁去迎接呢?”东周君一想“对呀”,于是收回自己的命令,并终止了这次行动。”从上述成功案例可以看出:苏厉应用“方”的方法,应对自如,同时又在相国与东周君间左右逢原。二是《战国策·犀武败》周赧王二十三年,秦军在魏国的伊阙打败了魏将犀武的军队,西周也暴露在秦军面前。为安全所迫,西周君打算派相国周足出使秦国。周足的策士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担心朝中某些大臣破坏出使任务,便为周足谋划了一个“圆”的策略。他对周足说:“为什么不对周君说:‘让我出使秦国,秦、周的邦交必定会恶化。大臣中,有一个为秦国所重视而又想当相国的人,他将在秦王面前伤害我,所以我是不宜出使秦国的。我请求免去相位后再出使。主君便可任命那个人当相国,他在得到相国的职位后,就不会中伤西周了。”周足听后,担心周君会真的会免去他的相国。于是策士告诉他说:“周君很重视与秦国的邦交,所以才派您出使泰国,如果临行前免去您的相位,这是对秦国的轻视,您的相位一定不会被免的”。最后,策士还告诉周足说:“如果您这样说了再走,就会与秦国友好相交,而且您要办的事也会办成;否则,与秦国的关系就将恶化,您不但没有好处,还可能遭到诛杀。”由上可见,周足的策士用“圆”的方法,给周足出了一个能让其进退裕如且左右逢原的谋略。其灵活在于:利用了出使秦国前,周君不可能免去周足相国的关键环节。这样为之,一方面能规避朝中某些人的破坏,从而确保出使任务能得顺利完成。而另一方面,又点醒了周君,朝中有大臣可能为私利而通过秦王来破坏周与秦的邦交,这样一来,即使这次未能完成任务,周足也能逃脱干系。遗憾的是:《战国策》未能告诉最后的答案如何。
查看更多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