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试举例说明: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动力
问题描述:

试举例说明: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动力

陈怀琛回答: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   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   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   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呢?   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   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   ,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化工分离纯化技   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现代分离   技术已经可以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液   萃取)就是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   的核燃料进行处理,提取人工核素钅不?239,其中铀和钚的收   率均可以达到99?9%.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可以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   人们应用于实践中.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1842年皮尔哥德(p   eligot)首   先发现用二乙醚可以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   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液平衡的定量关系.到19世纪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液平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   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20世纪30年代,人们试图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   于稀土元素的分离,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40年代,原子能工业   在战火中诞生,基于生产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离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均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磷酸三丁酯作为核燃料的萃取剂得到应用后,萃取分离技术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随后,萃取分离技术在稀土的分离、湿法冶金、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医   药、食品、环境等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现在,萃取分离技术几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因此,只要你认真了   解一下萃取分离技术的辉煌历史,就会被其优异的功能所吸引.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既有别于个人主导下的小科技时代,也有别于政府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而是一个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时代,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科技发展的超大科技时代必然引起各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作为一个关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研究人员,本人愿在此与广大网友就“超大科技”问题及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问题与网友进行互动与探讨,以期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亟待开展   “人创造历史,却对自己正在创造的历史茫然无知.”西方哲人的这句名言陈述的好像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100多年来,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颠簸沉浮,进退失据,至今仍然处于追赶先进的路途上.因此,对于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觉得乏善可陈,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顾,或无暇顾及,或有意回避,甚至刻意编造.近代与古代的强烈对比,尤以科学技术史为特出,加之一段时期极左思潮的泛滥使人们讳言近现代史,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在相当程度上仍隐身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   近代科学技术自19世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过程.从19世纪中叶自强运动中开始的“师夷之长技”和“求强求富”,到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思潮,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给予了多少希望、梦想和憧憬!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显著的,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现代科学技术大厦中,中国人的贡献还相当有限,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中国应该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面对这样重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和借鉴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经验,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力求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机制,总结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致力于解决眼前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时候,却很少系统地探讨和总结我们一二百年来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缺乏应有的认识.结果,我们不仅不易充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反而可能重复旧的失当的政策和举措.因此,在面临重任和挑战的今天,系统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不但是学术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现实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必须吸收国际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丰富成果,需要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深沉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当代的科学技术史已不再局限于描述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如各种各样的学科史)以及为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树碑立传这样一些传统的历史体裁,而是致力于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与技术特性,从而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往往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政策等密切相关,因而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科学技术史学者的重视.对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探讨,受到了国际科学技术世界的重视,出现了许多重视成果.相比之下,我们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还很封闭,亟待吸取相关研究的经验.近三十多年来,科学技术史领域
查看更多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