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阅读下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开宝中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
问题描述:

阅读下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开宝中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意以属端。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①。一日,内出手扎,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益谦让不自当。初,李继迁②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曰:“边鄙常辣,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复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得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以亲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牌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至继迁之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①建明:即建白,陈述意见或有所倡议。

②李继迁(963-1003):北宋时党项族人,西夏国的建立者,与北宋时战时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形于言形:表现B.虑与寇准同列同列:同在朝班,同事C.端益谦让不自当当:承当。D.端疑谋大事疑:怀疑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3.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给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②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③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④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意以属端——已经属意于吕端

B.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大丈夫办事不顾及他的亲人

C.愈坚其叛心尔——更加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

D.微卿,几误我事——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表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内容是:①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③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④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⑤继迁之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吕端有宰相的气度,因而受以赵普的称赞,更得到太宗的赏识,但也有人认为吕端办事糊涂,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太宗决意任命他为宰相。

B.吕端很注意团结其他人士,他首先担任宰相,引起寇准“不平”,他反复考虑,便请寇准参与国家大事,同升政事堂,化解了这个误会。

C.同僚们在应对太宗时,常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倡议,但这些见解和倡议都较为一般,只有吕端见解高明,很少有人企及。

D.吕端知道太宗要处死李继迁之母后,以项羽、刘邦的故事为例,说明杀死李母并不能缓和局势,他建议妥善安置李母,果然取得较好的效果。

沈百英回答:
  D;B;B;B;C;D
查看更多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