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根据一则材料,写作文。曹禺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等。当有人问起近30年不仅剧本少而且缺乏力作的原因时,曹禺回答:“在我一生中有两大遗憾。一是新中国
问题描述:

根据一则材料,写作文。曹禺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等。当有人问起近30年不仅剧本少而且缺乏力作的原因时,曹禺回答:“在我一生中有两大遗憾。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的时间越来越多被写作以外的事情占据了。二是缺乏独立思考。在历次运动中我都没有独立思考,而是按一种既定的要求,材料去否定别人,也否定自己,在精神上完全丧失了自己。这是非常痛苦而可怕的悲剧。”他在临终时感慨:我太听话了。

李沛回答:
  质疑“听话”式教育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长辈吃的盐比晚辈吃的米还多,经验、学识、见闻、人情世故等都非晚辈可同日而语,听长辈的话意味着少碰壁、少走弯路,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些。但是如果父母因此自以为是,把孩子当成没有思想主见的泥人随意捏揉的话,就容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孩子的的人生和道路,成则成矣,不成则孩子的身心俱败,这是拿孩子的命运作赌注的冒险行为,我以为极不厚道。有个道理很简单,父母为什么要教新生儿走路?就是希望他学会自己走路,因为父母不可能一辈子抱着他。同样道理,人生的路最终要靠自己去走,父母既不能代步,也不可能陪着走完全程,更长的路要靠自己去走,因而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去思考,自己拿主义,自己做决定,自己去执行,自己去担当,这时候不听话的孩子由于长期的独立思维训练和不断的吃一堑长一智,会表现出更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来。而听话惯了,被人指引惯了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父母没有能力指引他了,就有束手无策之感,无法应对变化无穷的生活。因此,我造出一句“总听了老人言,吃亏在长远”的话也是成立的。从社会层面来说,数千年来中国就是一个培养人听话的社会,有“三纲五常”在,儿子要听父母的话,学生要听老师的话,百姓要听官员的话,官员要听皇帝的话,层层递累,构成一个庞大的金字塔形社会。这样的社会肯定很稳定,但不好,人的个性基本上被抑制了,创造力就难以到得发挥,社会的进步就会缓慢。孩子听话好不好,其实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分野。中国式的听话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等级教育,更是一种奴才式教育,听话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无数听话的奴才,人人都变得唯唯喏喏,只会俯首称臣,这样的社会是可怕的。而美国式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孩子听话,孩子过于听话并不是什么好的品质,甚至会被嘲讽。从素质教育的成效来看,美国的教育方式显然是成功的。“三纲五常”早已被扔进历史的粪坑,现代社会更趋于平等,平等自然包括平等说话与平等听话,家庭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理应如此。我觉得父母把孩子当成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来帮助,而不是视为自己的物品,或是实现自己意志的工具,平等交流,用心沟通,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沟通就不会存在大障碍,听话好不好根本就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相反,一开口就要求孩子“听话”,或“乖,听话”式诱逼孩子“听话”,就把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容侵犯的位置上去了,“听话”就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听话的孩子不等于好孩子“好孩子,要听话……”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到底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确定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许多家长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您听有多少家长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听话教育”。听话教育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不错,孩子小,家长需要多加引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也是正理。孩子听话,往往懂事早,学习认真,做事踏实。这自然是好事。然而,家长如果对孩子一味进行“听话教育”,把“听不听话”作为衡量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就失之偏颇了。孩子只知道“听话”,就会淹没个性,阻碍其创造能力的发展,因而对孩子成才也就不利了。再说,有时候听大人的话未必就对,不听大人的话未必就错。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早就对“听话教育”有过评说:“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属'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又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下去,对一切事情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到是没出息。”鲁迅先生认为把“听话”“驯良”作为对孩子的首要要求,只能造成孩子的奴才性格,对此他深感忧虑。“听话教育”起源于何时难以考证。但它与“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不无内在联系,是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流毒。然而,时代到底不同了,我们不能再把“听不听话”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去片面进行听话教育。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造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试想,若没有一大批勇于独立思考,敢于“不听话”的开创型人才,社会谈何发展?人类谈何进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孩子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我们该从自己做起,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的主张,不能再把“听话”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了。因为新世纪人才的要求最鲜明的两个大字是“创造”,而带着锁链是难以创造的。家长朋友,请您勇敢地做先行者吧,从自己做起,从自家做起,更新一下评价好孩子的标准,把孩子从“听话教育”中解放出来。如此,则是孩子的大幸,是家庭的大幸,是民族的大幸!“听话”与创新美国人教育孩子时说“大胆”,英国人教育孩子时说“勇敢”,中国人教育孩子时说“听话”。笑罢之余,想想现实生活中,教育孩子一味强调“听话”,只能使其变成束缚孩子思维空间的网。的确,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听得最多的就是父母的那句“听话”:吃饭、穿衣要“听话”,走路、玩耍要“听话”,作业、锻炼要“听话”等等,“听话”似乎已约定为孩子惟一的行为规范。“听话”固然使孩子的言行遵循了父辈的意愿,印证了他们教育孩子的成功,也继承了中国优良的传统道德,可也就是“听话”,让无数个孩子在后来的生活里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因为孩子心里明白,不听话就是坏孩子、没出息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心理和意识指导下,孩子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地以“听话”的样板来要求自己。其实,“听话”已经变成了扼杀孩子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枷锁。以孩子学画画为例,当其作品呈现在家长或老师的面前时,多数情况下,我们和孩子首先考虑的是“像不像”的问题,但素质教育则要求大人和小孩首先要考虑“好不好”的问题。“像不像”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仅仅是对原有作品的复制。“好不好”则是孩子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有没有运用所学的绘画知识和自己的独到见解,加以创新。与“听话”相对应的是“勇敢”和“大胆”。二者要求在教育孩子时,要从幼年起,就逐步培植一种信念,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征服一切的信心;在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使其创造力得到最大张扬。有了信心和创造力的孩子,发挥优点和挖掘潜能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更充分。对孩子来说,每一次信心和张扬的兑现,就是一次成功的喜悦,就是一次创造的诱因,就是一次质的飞跃。这种喜悦、诱因和飞跃,正是他们冲破束缚自我思维空间的巨大动力。那么,“听话”和创新哪个重要呢?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创新,但创新必须以扎实的知识道德功底为基础。因此,成人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听话”与“大胆”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要给孩子传授生活的技能,又要培植其自信和创造力;既要教给他们感性知识,也需培养其理性思考,一味
查看更多
作文推荐
热门作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