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乡土本色》选段,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miǎo) 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xié) 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①(漂泊无依/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甲,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丙,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②(抛井离乡/抛妻弃子);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1.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miǎo) 视 白首(xié) 老 粘 着
2.在文中①②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飘忽无定 抛井离乡 B.漂泊无依 抛妻弃子
C.漂泊无依 抛井离乡 D.飘忽无定 抛妻弃子
3.将下列四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甲、乙、丙、丁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②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
③迁移是变态 ④世代定居是常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4.第一段提到“我”初次出国时奶妈塞给了一包灶土,下列诗句与这一风俗所体现的内涵一致的是
A.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
D.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宋·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