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鲁迅当老师1920年秋季开学的时候,鲁迅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这事的原委,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里说:“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一九二0年里,北
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当老师 1920年秋季开学的时候,鲁迅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这事的原委,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里说:“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一九二0年里,北大国文系想添一样小说史,系主任马幼渔便和我商量,我一时也马虎地答应下来了,心想虽然没有专弄这个问题,因为家里有那一部鲁迅所辑的《古小说钩沉》,可以做参考,便同鲁迅说,不如由他担任了更是适宜。他虽然踌躇,可是终于答应了,我便将此意转告系主任,幼渔也很赞成。鲁迅日记,一九二0年八月六日记着“马幼渔来,送大学聘书”。

鲁迅早就对中国古小说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从日本回国,在杭州绍兴教书就利用余暇,辑录了一部《古小说钩沉》,收从周朝到隋朝的散佚小说三十六种。民国元年他到南京教育部工作的时候,就从图书馆借得《沈下贤集》中抄出《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几篇,开始了收集和整理唐宋传奇的工作。北京大学聘他讲授小说史,他就认真备课,收集资料,编写讲义。他的讲义《中国小说史略》成了这一门学科的开山之作。他为讲课而准备的资料后来也以《小说旧闻钞》的书名出版。

因为鲁迅掌握了很多有关古小说的材料,又有他独到的见解,请他来讲这一门课真是找对人了。特别是这时他已经在《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在青年学生中有很高的声望,更使他的讲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后来也成了小说家的王鲁彦,回忆当年在北京大学听鲁迅讲课的情形,说:“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和走道都站满了校内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极大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了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平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并不十分高大的鼻子给两边深刻的皱纹映衬着,这才显出了一点高大的模样,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定着的。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着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了鲁迅先生的苍白冷静的面孔上浮动着慈祥亲切的光辉,像是严冬的太阳。但是教室里又忽然异常静默了,可以听见脉搏的击动声。鲁迅先生的冷静苍白的脸上始终不曾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摘自朱正《鲁迅传略》)相关链接:

(1)二十年代,我再北京大学读书,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激情。”

(摘自《鲁迅生活片断》)

(2)鲁迅不但在北京大学任课,1920年8月26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也聘他为国文系讲师。1923年秋天,他又受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世界语专门学校教师,在各个学校都是讲中国小说史这门课。同在北京大学一样,在这几个学校里,他同样是深受学生敬爱的师长。

(摘自《鲁迅在北京大学时期的学潮观与爱情观》)(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鲁迅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缘于北大国文系开设小说史课程,系主任马幼渔先和周作人商量,由周作人劝说协调,鲁迅最后默许。

B.小说史研究让鲁迅倾注了很多心血,不仅多年搜集了资料,而且编写出版《中国小说史略》,这让他在随后讲课中得心应手。

C.在很多大学当老师,鲁迅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既有他讲课语言水平很高的因素,也有他所发表的作品受到青年喜爱的因素。

李星野回答: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A“鲁迅最后默许”错,原文第一段是“他虽然踌躇,可是终于答应了”.   B“编写出版《中国小说史略》,这让他在随后讲课中得心应手”错,原文第二段“北京大学聘他讲授小说史,他就认真备课,收集资料,编写讲义.他的讲义《中国小说史略》成了这一门学科的开山之作.他为讲课而准备的资料后来也以《小说旧闻钞》的书名出版.”意思是,先编讲义,再备课,然后出版.   C“讲课语言水平很高”错,原文第五段说“用着极平常的语句”,并没有提及“语言水平很高”.   (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作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时主要从人物、结构等方面分析.文章写鲁迅在南京教育部工作时,到图书馆借阅资料,并抄出其中的内容,表现鲁迅先生对古小说有浓厚的兴趣,为后文写鲁迅先生讲课的深度及深受学生欢迎做铺垫.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时找到信息区间,筛选管线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鲁迅在北大讲小说史时很受学生欢迎的信息区间应在③⑤两段,主要信息:“鲁迅掌握了很多有关古小说的材料,又有他独到的见解,请他来讲这一门课真是找对人了.特别是这时他已经在《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在青年学生中有很高的声望,更使他的讲课受到学生的欢迎”;“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   参考答案:   (1)D   (2)①表现人物对古小说兴趣浓厚;注重依据,治学严谨;收集材料,勤奋不辍.   ②丰富内容,介绍了鲁迅取得学术成就的过程细节.   ③结构上,为下文写鲁迅讲课作了铺垫.   (3)①辑录了一部《古小说钩沉》,掌握了很多有关古小说的材料,又有他独到的见解.   ②当时鲁迅已经在《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在青年学生中有很高的声望.   ③鲁迅讲的课精彩、深刻,很吸引人.他用极平常的语句,不赞誉,也不贬毁,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
查看更多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