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物理学家故事或物理学史的读书(体会)报告.越多越好呀.
问题描述: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物理学家故事或物理学史的读书(体会)报告.越多越好呀.
李文深回答:
事实
--关于物理学史以及物理学家故事的读书报告
汉斯·克里斯琴·冯·拜耳在《征服原子》一书中,这样写道:
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有一次对他的朋友汉斯·贝特说,他准备写日记:“我不打算发表.我只是想记下事实,供上帝参考.”
“难道上帝不知道那些事实吗?”贝特问.
“知道,”西拉德说,“他知道那些事实,可他不知道这样描述的事实.”
事实是什么?上帝也许知道.
不过,我们有自己的事实—人类的事实,便是科学.
物理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也是基础.在探寻物理学知识的道路上,无数先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劳.
亚历山大·蒲珀这么说: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
1643年1月4日,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661年,他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的圣三一学院.而在1665年,他获得了文学士学位.但在随后的两年中,鼠疫的爆发使牛顿不得不回家乡躲避.不过,在此间,他制定了一生中大多数最最重要的科学创造的蓝图.1667年,牛顿回到剑桥大学后,当选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委,次年,他就获得了硕士学位.1669年起,直到1701年,他担任了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1696年,他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且移居伦敦.1703年,牛顿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6年受英国女王安娜封爵.在晚年,牛顿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1727年3月31日,牛顿在伦敦病逝,享年84岁.
牛顿是个怪人—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且敏感多疑,最奇怪的是,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据说,早晨他把脚伸出被窝后,有时突然之间思潮汹涌,能一动不动坐上几小时!
想来,当一个人专注于科学事业的时候,或许正如那句话所述:天才与疯子仅仅一步之遥!
牛顿曾经把一根大针眼缝针(一般用来缝皮革的,一种长针)插进眼窝,然后在“眼睛和尽可能接近眼睛后部的骨头之间”揉来揉去,目的只是为了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微积分,但有27年时间对谁也没有说起过这件事.
科学所追求的是严谨、一丝不苟、全身心的付出、不求回报.虚假的、无用的、世俗的东西,是不可以拿来污染科学的.牛顿没有为了发明微积分的形式而“一蹦三尺高”,或是好像中了举的范进那样喜极而疯,他好像无所谓.--不是好像,是根本、压根儿无所谓.在他看来,一切发明、发现的成果,只是为了更高的了解宇宙.他也许不是想着“造福人类”,“把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向更高层次”,但在他的道路上,在他研究的世界里,没有最深,只有更深.他是孤独的,因为他不愿与别人分享—不是因为自私,更多是因为他不愿被打扰,不愿做无谓的、时间的浪费,或者说精力的消耗.
他以同样的方式在光学领域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光的理解,为光谱学奠定了基础,但还是过了30年才把成果与别人分享.
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得到了三棱镜,他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他发现,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
许多人研究光学是为了改进折射望远镜.牛顿由于发现了白光的组成,认为折射望远镜透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就设计和制造了反射望远镜.不过,后来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成的透镜消除了色散现象.这也说明,科学在不断进步.
可是,尽管牛顿那么聪明,真正的科学只占他兴趣的一部分.那个年代,尽管有他这样的,“疯狂”的人们,在没日没夜的钻研,那些在常人眼里是无稽之谈的科学理论,但是,那个时代的愚昧和可笑依然无法被掩盖—牛顿至少有一半工作年龄花在炼金术和反复无常的宗教活动方面.
这些活动不是涉猎,而是全身心地扑了进去.他偷偷信仰一种很危险的异教.该教的主要教义是认为根本没有三位一体—其实这颇具有讽刺意味,因为牛顿的工作单位,就是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他花了无数时间,研究耶路撒冷不复存在的所罗门王神殿的平面图—并且,在此过程中,他还自学了希伯来语,以便阅读原文作品!他还认为自己掌握着数学方面的线索,知道基督第二次降临和世界末日的日期……
他对炼金术同样无比热心.到了1936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在拍卖会上购得一箱子牛顿的文件,却无比吃惊地发现,那些材料绝大部分与光学或行星运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些有关他潜心探索把低贱金属变成贵重金属的资料.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分析牛顿的一绺头发发现,里面含有汞—而这种元素,除了炼金术士、制帽商和温度计制造商以外,别人几乎不会感兴趣.而且其浓度大约是常人的40倍.那么,他早晨有想不到起床的毛病,也许是不足为怪的.
最伟大最卓越的科学家,都深陷在伪科学的泥潭里—是多么荒谬的事!
试想今日,科技水平发达到这一步,若是再过四五百年,那个时代的人们(或者其他生物)回头看时,一定又会笑了.
不是所有的一切都能用科学解释得来,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用科学解释一切.
1684年8月,一位叫埃蒙德·哈雷的英国天文学家不请自来,登门拜访牛顿.或许,他指望从牛顿那里得到什么帮助.牛顿的一位密友—亚伯拉罕·棣莫佛后来写了一篇叙述,这也许是一篇有关科学界一次最有历史意义的会见的记录:
“1684年,哈雷博士来剑桥拜访.他们在一起待了一会儿以后,博士问他,要是太阳的引力与行星离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他认为行星运行的曲线会是什么样的.
“艾萨克·牛顿马上回答说,会是一个椭圆.博士又高兴又惊讶,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哎呀,’他说,‘我已经计算过.’接着,哈雷博士马上要他的计算材料.艾萨克爵士在材料堆里翻了一会儿,但是找不着.”
这是很令人吃惊的—就好比,有人说他已经找到了治愈癌症的方法,但又记不清处方放在哪里了!他们好像在梦游,游过了天堂却好像很平常.
在哈雷的敦促之下,牛顿答应再算一遍,便拿出了一张纸.他按诺言做了,但做得要多得多.有两年时间,他闭门不出,精心思考,涂涂画画,最后拿出了他的杰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更经常被称之为《原理》.
这本书顿时使牛顿闻名遐迩.在他的余生里,他生活在赞扬声和荣誉堆里,成了英国因科学成就而被封为爵士的第一人.连伟大的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兹也认为,他对数学的贡献比得上在他之前的所有成就的总和.
同僚的称赞,对于一个人的名声很重要――特别是一个高傲的同僚.
“没有任何凡人比牛顿本人更接近神.”哈雷深有感触地写道.
《原理》的核心是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物体朝着推力的方向运动;它始终做直线运动,直到某种别的力起了作用,使它慢下来或改变它的方向;每个作用都有相等的反作用.
当然还有他的万有引力定律.这说明,宇宙里的每个物体都吸引每个别的物体.
牛顿认识到,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