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苏东坡传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
问题描述:

A.苏东坡喜山乐水,被徐州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在此处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黄楼一词是在徐州做的诗歌总集的名称。B.王安石也曾疏浚过黄河水道,但空耗资财,最终失败,自己也因此畏罪自尽。C.防水工程数字交待准确,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真实是传记文学的重要特点。D.文章中写道了黄楼的兴建,一方面可见苏东坡喜爱建筑,另一方面也引出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及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一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自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贡楼”)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E.黄楼命名,体现了古老中国的宇宙论信念,五行交互作用,相克相生的思辨精神,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题2:选文第一段交待了徐州哪些方面的特点?交待这些特点有何作用?(6分)

小题3:文章在刻画苏东坡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分析。(6分)

小题4:文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治水中表现突出,这种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这种思想根源你是怎样认识的?(8分)

路懿回答:
  小题1:BC小题2:(6分)选文第一段交待了徐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具体环境,丰富的物产和自然风光(2分)交待这些方面的特点为下文写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和创作大量作品做了充分的铺垫,引起下文(4分)小题3:(6分)参考答案:⑴王安石曾设法疏浚黄河水道,付出昂贵代价,工程竟归失败用以反衬苏东坡治水方面的突出才能⑵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而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劝阻人们不要恐慌,可见苏东坡的影响力、责任感、使命感(一点3分)小题4:(8分)形象:工作亲力亲为,奋不顾身,不顾个人安危;以身作则,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有远见卓识,前瞻性的眼光。(答对两点即可,4分)思想根源:关心民生疾苦,为国家分忧解难(1分)认识:(答案略。学生只要能扣住思想根源的某一方面,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思想根源的正确认识,语言通顺即可)(3分)   略
查看更多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