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与作品名称】
问题描述: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与作品名称

彭宝霞回答:
  关于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之谜   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据说,永和九年(353)农历3月3日,王羲之与文友、亲族谢安、孙绰等41人,修禊(一种临水消灾的礼俗)于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醉作序,计28行、324字.酒醒后再写数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称“最得意书”,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   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二)关于兰亭序的真伪   传世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为中国楷书书法之珍品,千余年来,人无问言,独至清末,广东书家李文田对此疑问丛生,断言“文尚难信,何有文于字”,晋人书法不应脱离汉魏隶书,所以《兰亭序》不可能是王羲之书.清人李文田对此有些疑问,却并未引起注意,一九六五年郭沫若同志在《文物》第六期上发麦《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指出,《兰亭序》不仅从书法上来讲有问题,就是从文章上来讲也有问题.郭沫若撰文斥《兰亭》为伪作,一时热闹非凡.1965年7月8日,毛泽东致函郭沫若,就《兰亭序》引起的不同看法作出指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此后,启功、李长路、章士钊、高二适等名家都对《兰亭序》真伪问题的公开论辩,双方各执其理,这就是著名的“兰亭论辨”.传言高二适先生颇用意气,有“何来鼠子敢跳梁,兰亭依旧属姓王”句回击郭沫若.然迄于今日,由《兰亭序》引发的疑案,仍聚讼纷纭,难有定论.   一、《兰亭序》一文的真伪   《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由王羲之挥毫作序.首先读一下《兰亭序》一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关于《兰亭序》一文真伪,基于下列事实:   一、王羲之的《兰亭序》,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但为什么此前晋文最完备之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未见此文.两位六朝文专家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也不选此文.东晋至初唐200余年间,《兰亭序》未见著录,与此文地位殊不相称.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在文章家的眼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这篇文章只是到了近代,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以肯定.   二、《临河序》之名见《世说新语》的南朝梁人刘(峻)孝标的注文.郭沫若认为《临河序》文可信,《兰亭序》文不可信.《兰亭序》与《临河序
查看更多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