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格虏:强悍不驯的奴仆)……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材料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四: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思想流派并概括每段材料的核心主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段材料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引发该问题的政治背景是什么?(4分)
材料五: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不器(君子不要成为器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都出自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名句。《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材料六:中国的多数历史学家一致认为,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苏联学者罗兹曼曾说科举制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3)指出材料五所体现的孔子教育思想;孔子对教育有怎样的贡献?(4分)
(4)结合材料六及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