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问题描述: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贵忠回答:
  仁: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仁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把握“仁”的四个方面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
查看更多
八字精批 八字合婚 八字起名 八字财运 2024运势 测终身运 姓名详批 结婚吉日
已出生未出生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
付费后即可复制当前文章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学语文问答-字典翻译问答网》
限时特价:5.99元/篇原价: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