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材料一——摘编自历史《地理志》(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动”具体表现。(6分)材料二在中世
问题描述: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摘编自历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动”具体表现。(6分)

材料二 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1688年确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女王再也没有行使国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院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12分)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缪《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3)概括材料三钱缪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变动”的共同目的。(7分)

邵桂欣回答:
  【答案】
查看更多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