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自在之物
问题描述:
自在之物
高德福回答:
自在之物原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又译“物自体”或“物自身”.指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它是现象的基础,人们承认可以认识现象,必然要承认作为现象的基础的物自体的存在.自在之物作用人的感官,是人的感觉的来源,但感觉材料一经主体所具有的先天的时空形式的整理,就根本不可能是对自在之物的认识;先天的时空形式整理过的感觉材料再经认识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范畴的加工而形成科学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但这种知识更不是对自在之物的认识,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性必然性是人的主体所能动地赋予的.这样,知识同自在之物之间就永远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康德看来,人们为了把自己的知识不断推向前进,最终是要在实践上日益趋向道德的目的,所以人必须努力追求对自在之物或物自体的知识,这时,自在之物就是人们出于理性的本性而设定的“理念”,即灵魂、宇宙和上帝.它们虽然不能被认识,却可以被信仰.康德承认自在之物是客观存在,这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他把自在之物作为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认识的、但又是存在的东西,又表明他哲学的不可知论、二元论,以及对宗教的妥协色彩.为我之物是指被认识了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康德自在之物后提出的与之相应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是不存在的,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可能能动地从事物的现象进到事物的本质,实现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人们的社会实践不仅批驳了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观点,而且证明了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
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自在之物呈现给我的东西才叫表象,它自在的状态不叫表象,只是物自身.自在之物是如何呈现给我的呢?其途径就是自在之物发出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我的感官进入主体内,主体利用自己的设备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表象,表象就是自在之物的呈现,表象呈现给我们,我们就看到了事物.就像有线电视通过光缆把信号传递到电视机中,电视机将信号转化为图像,我们就看到了电视节目.不能说我们看到了电视信号,我们只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同理不能说我们看到了信息,而是我们看到了通过我们的感官将信息转化来的表象.也不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而只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的表象.
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表象与知觉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觉只有当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才存在,表象则可以在这种作用消失后继续存在.有些表象是对静态的和动态的知觉的再现,称为记忆表象.有些表象是对知觉的概括和重组,称为想象表象.人们还可以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知觉中抽取某些共同方面形成一般表象,也可以把知觉要素任意组合形成虚构的表象.表象是对感觉、知觉的重组和加工,接近于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它还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仍是感性的具体形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