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科普类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共十个
问题描述:

科普类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共十个

李宏回答: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探寻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大阳风的杰作.大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17亿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9.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10.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C.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答案:   9.D(ABC三项都在说明水存在于何处,但本题是要求解释“初生水”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地球表面最初产生的水,结合语境看,应是地球内部存在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水,所以应是D项)   10.A(通过分析题干可看出,本题是要求寻找不能支持弗兰克观点的论据.该题的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第1句是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是弗兰克理论的核心观点,从第2句至结尾是用事实论据作具体分析论证.A项恰恰是弗兰克提出的理论观点,而题干却要求回答: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观点的“论据”,A项显然属答非所问)   11.C(AB两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来看,依据现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今后很有可能实现,判断客观.D项,人类目前类似的研究很多,自不必赘述.C项错误不在于“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而在于“对地球水源的研究”能帮助“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在文中没有暗示信息.事实上,从文中可知“地球气候剧变”,是由于“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的)1998年9月,在渤海湾发现一大片海水在阳光下泛着褐红色,优如蕃茄汤一般.这就是赤潮现象.这是自1993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赤潮以来面积最大的一次,海域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   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会使海水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现出红色、黄色或褐色,因而称之为赤潮.   赤潮的生成离不开环境因素,除了有稳定的海水水体、适宜的水温(14—28℃)和盐度(17—34%)以外,水体的富营养化——丰富的营养盐、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也是生成赤潮的关键因素.由于海洋位于地球的最低位置,陆地上各处所有的废物终要汇聚入海洋.含有大量含磷洗衣粉、洗涤剂的生活废水及各种工、农业排放的废水进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这就会使海水富营养化.   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而富营养化的情况下,赤潮生物(藻类等)迅速繁殖,海洋环境恶化,就形成了赤潮.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赤潮生物迅速繁殖,会使海水水体中的氧气大量消耗,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能释放毒素,毒死吞食赤潮生物的鱼贝类,再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大量的赤潮生物还能遮蔽射到水下的阳光,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海洋食物链的正常循环.   渤海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内湾,水体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低,加上近年来渤海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缺乏环保措施,海湾沿岸大量排污,海域环境污染严重,致使赤潮频繁发生.中国海域赤潮记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仅3次,60年代1次,70年代发生了9次,80年代发生了29次,90年代更是有增无减,仅1990年就发生了34次.这不仅使渔业遭受了巨大损失,也使近海及沿岸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公有领域,它以浩淼和深邃不断净化着自身.然而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赤潮无疑在向人们警示:如果人类无止境地向大海排污弃浊,向它的广袤挑衅,最终失去的将是大海的壮丽,得到的是生命的毁灭.   5、对“赤潮”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为泛着褐红色,犹如蕃茄汤一样的现象.   B、指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使海水呈红色、黄色或褐色的现象.   C、指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而富营养化的情况下,藻类生物迅速繁殖的现象.   D、指在一定条件下,赤潮生物迅速繁殖而造成的一种海洋灾害.   6、以下属于导致海水赤潮形成的最根本因素是()   A、特殊海域环境,海水水体稳定,自净能力差.   B、海水温度为14—28℃,适宜于藻类等生物生长繁殖.   C、有丰富的营养盐、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   D、人们弃置的生活废水废物及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水污物.   7、以下属于赤潮造成的
查看更多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