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剩下的江南
张勇
四面碧水,一方绿地,几道小河,交叉着,清凌凌流过,也不知流了多少年,流到九百年前的北宋年间,流出了一个漂亮的小村;流到元代,流成了一个晶莹的小镇;又向前流了几百年,小镇一路采秀撷英,把宋埠元桥、明砖清瓦带到了今天。这就是周庄。
把周庄切成井字的几条小河,宽仅六七米,澄碧亮丽。民居依水而建,粉墙蠡窗,明清风格,倒映河中,便成“静影沉璧”之境。乘扁舟滑行其上,又见桨橹把这意境一路捣碎,玉碎成另一种美。须臾,碎玉又在船后悄悄聚集,复为完璧。小镇的幽美,似在不经意间而成。几方青石,在小河边不经意地这么一抱,就是一个小小的港埠。九百年间,招来几多少女之浣,兰舟之泊;又几条青石,牵着手不经意地这么一跨,便成一拱弯弯的小桥。九百年间,迎送几多晨行孤旅,晚归渔樵。河岸植柳成行,风舞绿枝,上拂楼窗,下戏清流。沿河民居,夹出深深小巷,石板路面,铺出悠悠长长;和它一样悠长的,是飘然其间的琴音酒香。小镇的一切,是那样的古典,那样的婉约。薄雾蒙蒙的清晨,它便是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细雨霏霏的黄昏,它便是戴望舒的“雨巷”;夜色阑珊时,它便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乃至夜深人静之时,它又成了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而无论何时,抬眼看去,则处处是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
这就是经典的江南,这就是诗意的江南。然而,历代文学大家,却几乎无人到过周庄;有些名气的写景辞章,似乎也没有描写周庄的。靠近上海、地处苏南富庶之地的周庄,并不孤偏,怎么就没有引起文学大师的注意呢?我想了半天,能想出来的答案是:过去,周庄这样的景致,比比皆是,是江南的常态;比周庄更美的水镇小城,也不是什么稀罕,不然中国怎么会有那么至多至美的山水田园诗文?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江南常景中,周庄当时在大师们的笔下还根本排不上号。至于当年的江南美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故事足以说明:据说,北方的金主完颜亮看了柳永描写江南的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心想这么好的风景胜地,我一定要拿过来享用,于是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古希腊的一个美女海伦曾引起了一场战争,中国宋代的一首写景诗词也曾引起了一场战争。
然而如今还是那样的江南么?唐诗宋词中的那个江南,戴望舒朱自清笔下的那个江南,在今天的江南大地上越来越难寻到了。密密的高楼大厦挤走了“小桥流水人家”,立交桥上的车流替代了深深的“雨巷”,乡镇企业吐出的烟尘赶跑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污染渐重的河水早已载不动“桨声灯影”……
曾经触发无数文人灵感的江南就这样一点点消失着,曾经是多少代读书人精神家园的“小桥流水人家”就这样一点点消失着。经典的江南所剩无几了。周庄,就是这“所剩无几”中的一处。于是九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周庄今天凸现了出来,知名了起来,珍贵了起来。这就叫物以稀为贵。“贵”固然让周庄人很得意,然而“稀”却让江南人、也让中国人很失意。这“剩下的江南”还能剩多久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北方的沙漠正在大举东进南下,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凶猛;沙尘暴的尾巴甚至扫到了长江三角洲。我委实有点担心:再过九百年,周庄还剩得下么?它会不会成为一片沙漠?前些年常听有些人豪言壮语地说要把北方某某地方建成“塞北的江南”,这当然是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不必较真;现实主义问题倒是:随着沙尘的南侵,南方的一些地方会不会变成“江南的塞北”?这么一想,又觉得我辈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有周庄可游,还有剩下的江南可看。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在同样的地方,将会看到什么呢?
(原载《语文报》2005年6月7日)
(1)仔细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对周庄之美,作者用“古典”“婉约”来概括,你是怎样概括的?(仍用两个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作品的构思看,精心描绘今日周庄之美的意图是什么?(限15字内)
(2)第三段写周庄过去不为文人雅士注目的作用何在?(用自己的话,限20字内)
(3)第四段写“高楼大厦”“立交桥”与“乡镇企业”,也写到“烟尘”“污染”,提出现代经济、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江南的“诗意”和“常态”的矛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