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即增】
问题描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即增加投入市场的剩余粮食产品量,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关于苏联农业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理由。(5分)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苏联和美国在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上有什么不同。(4分)

汪家玮回答:
  答案:(1)核心观点: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分) 理由:小农经济分散落后,产品商品率低且收购困难,难以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粮食商品率高,便于对农业加强管理,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4分)(2)强制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农民损失给予补贴,用税收杠杆保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农产品生产定额。(3分)(3)苏联农业政策的调整以满足市场供应或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需要为目的;美国以稳定农产品价格或解决经济危机为目的。(4分)
查看更多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