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关于圆明园残简看到这一段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诵之吟之,如痴如醉.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珠玑带
问题描述:
关于圆明园残简
看到这一段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
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诵之吟之,如痴如醉.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珠玑带断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
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有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
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
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
想起了我们学过的那篇课文?(注:我现在初2)
李天盟回答:
雨果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全文如下
先生,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你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你如此重视我的想法,真是太客气了.在你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你希望知道我认为可在多大程度上对英法的这一胜利表示赞同.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巴黛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常说,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巴黛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埃尔金的名字.当初在巴黛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欧特维尔-豪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