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一个美学的重要范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而成的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创的艺术形象。它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独特的美感。这种独特性既来自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又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它体现着作家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性意识,因而决不雷同。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同的诗的意境各不相同。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________,有“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________,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________,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_______等等。[1]
意境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但是这种创造不是靠l^u________金cu^________彩、k8________y@________di1o________zhu$________[2]得来的,更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做作,它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王国维在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时,提出意境的描写必须做到“不隔”。所谓“不隔”,就是真切自然。[3]
上述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形成与意境的创造规律密切有关。意境作为抒情艺术形象的最高要求,它的创造不同于一般艺术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4]
意境的构成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两方面因素,而情与景又是主客体两方面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不能脱离情感,情是文学作品的内核,而景也并非指自然风景,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活画面。[5甲]
在意境中,情与景不是杂合的拼凑关系,而必须交互相融,契合无间。离开了“情”,孤立自在的客观之物不能成为意境。离开了“景”,抽象的“意”和“情”也不能成为意境。所以意境中的“景”,已不是客观自在之物,而是“人化”了的“景”。意境中的“情”,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抽象之情,而是“物化”了的情。[5乙]
情景交融的方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①第一方面是情与景交融的侧重点不同,由此产生“物境”、“情境”和“中和之境”。②主客体交融,以物为主,偏于客观,就产生了“物境”,其特点是对事物作精美地描写,以景富情,景显意微。③主客体交融,以我为主,以情现物,就产生了“情境”,其特点是主体情感向外放射,由情生景,创造出形象的情感空间,使所写之物皆染我之色彩。④主客体交融,心物平衡,物我一体,就产生了“中和之境”。⑤这种境界,既非“以意胜”,也非“以境胜”,而是“意与境浑”。⑥其特点是,写景而景非客观之景,景中含情,抒情而情在若有若无之际,与景俱化。⑦全诗浑然一体,分不出哪是景,哪是情。[5丙][6]
第二方面是情与景交融的色彩组合不同。它可以用哀景写哀,乐景写乐,构成情景色彩组合中的正比关系;也可以用乐景写哀,用哀景写乐,构成情景色彩组合中的反比关系。[7]
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这是意境创造的又一规律。文学作品中的“实”即人物、事物、景物的具体描写;文学作品中的“虚”,即难以捉摸的人的思想意念。[5丁]
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规律,一方面是化为,使生态物化,将无形的心理活动用有形的事物景象来表现;另一方面是以生,托物见意,化景物为情思。[8]
创造意境,必须形神兼备。所谓“形”,就是人和物的外在形貌;所谓“神”,就是人和物的本质特点。
形神兼备,创造意境的方面有二:一是“形真神全”,所描写的全部细节是严格的真实的,从而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神似,这是走向形神兼备的现实主义途径;二是“离形得似”,即在某种程度上离开描写对象的原貌、形态,甚至运用夸张、虚幻或象征的“形”,来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精神和本质特征。这是走向形神兼备的浪漫主义特征。[9]
发扬民族的文学与美学传统,把对意境美的追求融于今天的文艺创作中,以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这是中国的作家、艺术家与美学理论家的共同任务。
(1)下面四组词语,如依次填入划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A.雄阔
朦胧
悲慨
缠绵
B.悲慨
雄阔
朦胧
缠绵
C.朦胧
雄阔
悲慨
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