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20分)(甲)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问题描述: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C.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狠杀D.形势相资,表里相依。帮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20分)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从衡①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②者,齐、楚之籓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籓蔽也。安有撤其籓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从衡:即“合从”、“连衡”。“合从”是连合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连衡”是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②三晋:旧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学不可以已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会盟以相结者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安得而亡之哉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前文着眼于一个“赂”,后文着眼于一个“奢”。B.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C.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D.丙文中司马光强调六国若能以信义相亲,团结一致,就不会有灭亡的结局。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分)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分)

(3)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3分)

谭爱来回答:
  小题1:C小题2:D小题3:B小题4:C小题5:(1)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从而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苟1分,定语后置1分,故事1分,“是”1分,错一个扣分,扣完为止,共3分)(2)秦国人没有空暇哀怜自己,只有后人哀怜它。(宾语前置1分,暇1分,共2分)(3)以前假使六国能够以信义互相亲近,那么秦国虽然强横凶暴,又怎么能灭亡六国呢!(“向使”,以前假使,1分;“强暴”,强横凶暴,1分;“安得”,怎么能,1分,共3分)   参考译文:合纵连横的说法虽然是反反复复头绪很多,然而大体说来,合纵是六国的利益所在。往昔先代圣王建立许多国家,亲近各诸侯国,使诸侯以朝见访问相交好,以举行飨宴相欢乐,以会见盟誓相结合,这样做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让它们同心合力来保卫家国啊。以前假使六国能够以信义互相亲近,那么秦国虽然强横凶暴,又怎么能够灭亡六国呢?韩、赵、魏三晋国家,是齐国、楚国的屏障;齐国、楚国,又是三晋国家的根柢;形势互相帮助,表里互相依托。所以以三晋去攻齐、楚,是自己断绝自己的根柢啊;以齐、楚去进攻三晋,是自己撤除自己的屏障啊。哪里有撤去自己的屏障去向盗贼献媚,还说“盗贼将爱护我而不进攻我”,这难道不荒谬吗?
查看更多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