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问题描述: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邓明晰回答:
  1.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基础性、工具性   多年来,这是一种比较公认和权威的观点.过去的几本《大纲》都作了肯定,新的《教学大纲》继续这样表达.新版高中、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这些表述都是对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充分肯定.   具体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以后,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和走向社会都奠定了良好了基础.培根说过:求知可以增长才干.在现代社会的交际当中,语文水平显得非常重要,“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好体现.   二、人文性、思想性   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新的高中《语文大纲》也有同样的内容,只是对高中的要求提高了,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之外,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这些都反映了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近几年,又有人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与思想性,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人文性与思想性一样,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两者只是对一样东西的不同表述.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训练的同时,充分渗透和体现其“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三、开放性、多样性   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白川会聚.不但内容上具有开放性,教学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样性.可以读,可以问,可以说,可以唱,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屏声静气,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伏案疾书,洋洋洒洒.新时期的教学,更具有这种特点.   当然,语文教学还不仅仅限于课堂.多少语文教师在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着课外的语文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然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语文学习又无处不有.看小说、看报纸、看电视、看文艺演出等等,甚至街头的标语、广告、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机会.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用在语文学习上,也很恰当.   四、实践性、应用性   通常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学习,既要“学”,又要“习”.《论语》说:“学而时习之.”用现在的话说,学,即输入信息;习,就是进行练习.《说文解字》中对“习”的解释为“鸟三飞也”,意即反复练习.实践出真知.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比较机械,效率不高.现在,专家们提出要重视学法指导和民主教学等.这些都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供了条件.   五、地方性、区域性   任何理论的应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方和环境.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语文教学也脱离不了地方实际.地方实际决定了地方性,地方性决定了地方特色.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风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北京有上海不同,沿海与内地不同,牧业区与农业区又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文性很强的语文科教学.   六、探究性、创造性   新的教学观念要求人们,教学不但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而且还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已经列为高中阶段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创新观点,应用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广阔领域.蒋泽民同志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创新精神”.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写上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   在新的时代,语文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和口耳相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探究性和创造性,同样是语文科必不可少的特点.   七、时代性、超前性   语文学科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仅仅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紧密联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语文反映历史,也反映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语文又属于先进文化的内容.先进的文化既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又是引导人们前进的动力,还必须具有超前性.语文学习的内容,同样既有时代性,又有超前性.   2.语文能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一)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能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更好地学习做好了准备工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   (二)创新能力   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三)想象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查看更多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