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具体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啊?】
问题描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具体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啊?
尚宗敏回答: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应该说是《心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
这四句话大家都熟悉,也都能背。可是,怎么去理解?特别是如何正确地去理解?非常重要!
比如,这个“色”字,假如我们把它解释成“女色”,或者说“美色”,似乎缩小了它的外延;但是,如果把它理解成“一切的物质现象”,好像又扩大了它的外延。
其实,《心经》原典中“色”字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指我们的身体(色身)。只有这样,才能与破除我执相吻合、相一致和相呼应。
什么是“色不异空”呢?这就是空观,是为了破除我们的常一主宰的执着。其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身体(色身)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都是因缘所生的。我们把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都是因缘所生的这些概念,高度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空,所以说“色不异空”。用空观破有执,让我们明了,所谓的有,是缘起的假有(有而非有,谓之妙有)。因此,在《心经》中才有“色不异空”这一句的呈现。(观色即空成大智,若无空观,则怎能脱俗入道?)
什么是“空不异色”呢?这就是假观,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断灭之见和顽固空见。其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身体(色身)虽然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缘起假有和暂时的存在。我们把缘起的、假有的、暂存的,都是因缘所生的这些概念,高度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色,所以说“空不异色”。用假观来破空执,使我们了知,所谓的空,是缘起的性空(空而不空,谓之真空)。因此,在《心经》中才有“空不异色”这一句经文的呈现。(观空即色成大悲,若无假观,则怎能入世度生?)
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这就是中观,是为了破除我们于色空二边的执着。
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色是生、空是灭;色是垢、空是净;色是增、空是减;色是事,空是理;色是相,空是性;色是用,空是体。总而言之一句话,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色不是空、空不是色。
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缘起而性空(即有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性空而缘起(即空是有),所以说“空即是色”;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即有是空,即空是有,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中观来破色空二边之执,让大家觉悟有而非有、空而不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证悟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的不二境界。因此,在《心经》中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经文的呈现。(悲智双运成正觉,若无中观,则怎能获证圆融相即之中道?
邱培林回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段文是全经的纲要,直示圣智所证的境界。吾人若能以般若智慧观照五蕴身心世界毕竟皆空,则我自在、境自在、事自在、时自在,如观世音菩萨处处自由自在,一切苦厄皆不可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就五蕴阐明即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段文是承上文色空不二义,总论诸法空观,即进一步说明诸法的真空实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段文是推空相,穷诸法,即各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觉十二因缘、声闻四谛、菩萨六度等诸空观,并以“以无所得故”总结照见一切皆空的原因。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能照见一切法空,无人我是非等相对待,三界皆空,人生如梦,远离一切罣碍、恐怖、颠倒、梦想,成就菩萨功德,进而至圆满成佛。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是引譬喻赞说般若的功德。大神,喻赞般若有极大的力量;大明,喻赞般若能破除一切黑暗愚痴;无上,喻赞般若为一切法门中最上。故依般若可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