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书面语和口语的源头来源于北师大的一个考研题目,如何回答?
问题描述:
书面语和口语的源头来源于北师大的一个考研题目,如何回答?
万英回答:
1.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源头——白话
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文)与口语在先秦基本上是统一的.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实行“书同文”,以秦国文字统一六过文字.中央和各地官吏文书,不仅要文字形式相同,而且用文字写成的书面语也要相同.秦代刻碑和器物上的铭文就是当时的书面共同语.
到了汉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分歧较大,书面语(文言文)一般要经过注疏才能看懂.
到西汉,封建统治者独尊儒家学派,记载这些经典的文言文,成了不可更改的楷模.汉魏以后,写文章的人沿袭和模仿先秦,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并占据统治地位,即后来所说的“文言”.文言跟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当时全民中的极少数,这种情况难以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历代不少学者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书面文字,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但呼声较弱,效果甚微.
到了晚唐五代,在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这就是与“文言”相对的“白话”.
“白话”从晚唐五代的变文等,到宋朝的话本,到元代的杂剧,发展到用当时口语写出来的明清章回小说(如明代的《水浒传》《西游记》,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虽然都带着各自的地方色彩和一定的文言色彩,但从总体上看所用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
这些白话文学作品大量流传到北方话地区,也流传到了非北方话地区,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非北方方言区的人通过这些白话作品,也学会了“看”甚至“写”白话,因而白话文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汉语的书面共同语.这种白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主要源头.清末,白话还只局限在通俗文学作品的范围之内,未能改变文言文独尊局面,未能成为通用的书面语.
2.现代汉语口语的源头——官话(国语)
大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
北京元、明、清历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话也就成为各级官府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因而明清时代就有了“官话”这一名称.“官话”本来是指官吏所说的话,也就是官场上通行的口语交际工具,但并非只为官吏所用,它实际上是当时汉语各方言区的人们交际时共同使用的口语.到清末(1909年),“官话”正名为“国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