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问题描述: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林凌回答:
  线粒体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器,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都是靠线粒体中合成的ATP提供的,因此有细胞的“动力工厂”之称.   线粒体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其中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DNA、RNA、辅酶等.线粒体含有许多种酶类,其中有的酶是线粒体某一结构特有的(标记酶),比如线粒体外膜的标记酶为单胺氧化酶,内膜为细胞色素氧化酶,膜间隙为腺苷酸激酶,线粒体基质的为苹果酸脱氢酶.   在大多数情况下,线粒体呈圆形、近似圆形、棒状或线状.   在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为内外两层单位膜构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   外膜为一个单位膜,膜中蛋白质与脂类含量几乎均等.物质通透性较高.   内膜也是一个单位膜,膜蛋白质含量高,占整个膜的80%左右.内膜对物质有高度地选择通透性.部分内膜向线粒体腔内突出形成嵴.同时内膜内表面排列着一些颗粒状的结构,称为基粒.基粒包括三个部分:头部(F1因子,为水溶性蛋白质,具有ATP酶活性)、腹部(F¬0因子,由疏水性蛋白质组成)、柄部(位于F1与F0之间).   膜间隙为内外膜之间围成的胜除.其内充满无定形物,主要是可溶性酶、反应底物以及辅助因子等.   基质由内膜封闭形成的空间,其中含有脂类、蛋白质、核糖体、RNA及DNA.   研究表明,内外膜的通透性差别很大.外膜容许电解物质、水、蔗糖和大至10000道尔顿的分子自由透入.外膜上可能有20Å~30Å的小孔,便于小分子的通过.内膜与外膜相反,离子各分子的通过要有特殊的载体帮助才能实现.   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的电子传递键,能将代谢脱下的电子最终传给氧并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这种电子传送链又称呼吸键.它的各组分多以分子复合物形式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中.在线粒体内膜中,各组分按严格的排列顺序和方向(氧还电位由低到高),参与电子传递.   糖、脂肪、氨基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在线粒体基质中经三羧酸循环进行最终氧化分解.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产生NADH和FADH2两种高还原性的电子载体.在有氧条件下,经线粒体内膜上呼吸键的电子传递作用,将O2还原为H2O;同时利用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ADP合成ATP.   关于ATP形成,即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制,目前,最为公认的是化学渗透假说.它认为,电子在线粒体内膜上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线粒体基质转移至膜间隙,在内膜两侧形成质子梯度.利用这一质子梯度,在ATP酶复合体参与下,驱动ADP磷酸化,合成ATP.催化NADH氧化的呼吸链中,每传递两个电子,可产生3个ATP分子;而催化琥珀酸氧化的呼吸链中,每传送两个电子,只产生两个ATP分子.   线粒体中的DNA分子通常与线粒体内膜结合存在,呈环状,和细菌DNA相似.已经证明,在线粒体中有DNA聚合酶,并且离体的线粒体在一定条件下有合成新DNA的能力.线粒体DNA也是按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其复制时间与核DNA不同,而与线粒体的分裂增殖有关.一般是在核DNA进行复制后,在核分裂前(G2)期,线粒体DNA进行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   在细胞进化过程中,最早的线粒体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线粒体的起源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假说,即内共生假说和分化假说.内共生假说认为线粒体是来源于细菌,是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细菌.这种细菌与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化变成了线粒体.另一种假说,即分化假说则认为线粒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发生是由于质膜的内陷,再经过分化后形成的.
查看更多
生物推荐
热门生物推荐